【暗流涌动的沥青江湖:产能释放与库存高压形成价格天花板】
站在山东某炼厂30米高的沥青储罐区,扑面而来的热浪裹挟着刺鼻的沥青气息。操作班长王师傅指着仪表盘上的库存刻度线说:"往年这时候罐容周转率能达到200%,现在连80%都不到。"这个细节揭开了2023年沥青市场最真实的底——在看似火热的旺季表象下,一场供需失衡的暗战早已打响。
行业数据显示,7月全国沥青装置开工率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,达到58.3%的年内峰值。山东地炼集群更是开足马力,日产量突破8万吨大关。这种产能集中释放的背后,是炼厂对传统旺季的惯期待,却忽视了库存水位持续攀升的预警信号。据隆众资讯统计,当前社会库存总量较去年同期高出23%,华东地区部分交割库甚至出现"罐容告急"的罕见现象。
进口沥青的冲击波正在加剧市场失衡。1-7月累计进口量达到286万吨,同比激增45%,其中韩国GSCaltex、双龙等品牌凭借价格优势,在华东、华南市场持续渗透。某贸易公司负责人算过细账:"现在进口沥青到岸价比国产低80-100元/吨,加上港口直提的物流优势,终端项目更倾向选择进口货源。
"
这种供给端的"三面夹击"正在重塑市场格局。当炼厂库存天数从常规的7天拉长至15天,降价去库就成为不得已的选择。山东某大型炼厂销售总监透露:"现在每天要接30多通询价电话,但实际成交不足三成,客户都在等价格继续下探。"这种观望情绪与供给放量形成负向循环,将沥青价格牢牢压制在3700-3850元/吨的箱体区间。
【预期与现实的鸿沟:基建资金到位率成破局关键】
在浙江某高速公路施工现场,项目经理李工对照着施工进度表直摇头:"原计划三季度完成8万吨沥青摊铺,现在实际采购量还不到3万吨。"这个缩影折射出需求端的结构矛盾——虽然基建项目储备充足,但资金到位率严重制约着实物工作量转化。财政部数据显示,上半年新增专项债发行进度仅完成全年额度的38%,较往年同期滞后15个百分点。
季节规律正在被打破。以往7-9月是沥青需求的传统旺季,今年却出现"南旱北涝"的特殊格局。华南地区受持续高温影响,多个道路项目被迫调整施工时段;而北方频发的强降雨则直接导致施工进度滞后。气象大数据显示,8月全国平均降水日数较常年同期多4.2天,这对需要干燥施工条件的沥青摊铺形成直接压制。
环保政策的"紧箍咒"越收越紧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启动的新一轮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方案,要求道路施工项目错峰生产,部分标段每日有效施工时间压缩至5小时。某央企基建板块负责人坦言:"现在不是不想用沥青,而是施工窗口期太短,材料进场节奏完全被打乱。"
面对这种复杂局面,市场正在寻找新的平衡点。期货盘面呈现明显的"近弱远强"特征,2312合约较2309合约升水达150元/吨,反映出市场对四季度政策发力的预期。但现货市场参与者更关注现实困境——当炼厂理论生产利润已压缩至每吨不足50元,成本支撑效应或将逐步显现。
业内人士判断,真正的行情转折点可能在9月下旬出现,届时专项债发行提速与气候条件改善可能形成共振,但价格上行空间仍受制于高库存压力,突破4000元/吨关口仍需更多利好驱动。
